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吴歌的一个品种,是浙江一种独特的歌谣形式,是过去劳动者寻求慰藉、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声。田歌有独唱、对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见的是把当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编成长篇,到处演唱。

 

田歌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吴声歌曲”中就收有嘉善田歌。十二月花名体的《五姑娘》是嘉善田歌的代表作,这是一首以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嘉善洪溪乡塘东村的一个真实爱情故事的叙事田歌。1955年初,以沈少泉等7人组成的一个田歌班曾演唱《五姑娘》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演出奖。

 

根据现存田歌所反映的内容和时代背景来看,嘉善田歌最盛行的时代就在清中后期。在田歌资料中有“铜镜”、“三寸金莲”、“青油灯台”、“螭壳窗”等物的描写,推断为清代中后期。还有,清代中期的嘉善农村种棉花盛行,有“十二个月棉花”一歌中唱道:“十月棉花白飘飘,松江客船只只到。”自明后,“魏塘纱、松江布”为天下知,嘉善出棉花,纺棉纱,为松江布作前道。当然,从历代的田歌中可以看到嘉善农村的生动景象,田歌,也就在清中后期达到辉煌的境地。

 

“嘉善田歌”是江南地方文化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优秀民歌品种,清亮优美,富有江南水乡韵味,是一份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嘉善田歌作为嘉善本土优秀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价值上,特别是在音乐价值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是要说说它的文学价值。昔日的嘉善农村与其他农村一样,农民多半不识字,田歌的传唱流于口头,它是一种借助于音乐的口头文学。

 

另外,嘉善田歌中的地方语言和衬词非常有特色,嘉善话属吴方言,吴方言因地方风俗民情的特殊性,以及吴地农耕文明的前锋性,使它的语言非常复杂,至今有许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难找到替代。嘉善方言比一般吴语更具地域性,田歌中大量的“三连音”就是方言语调带来的影响。方言对地方文学的影响,对地方作家的影响都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是音乐价值,也是嘉善田歌的魅力所在。因在田地劳作时歌唱,曲调非常自由,乐句的长度随着劳动的时间和节奏的变化而变化。但又因在旷野之地歌唱,必须传得远,其唱法为真嗓直音的原生态唱法,代代相传形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