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谈汉服毕业典礼:弘扬传统不体现在形式上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6-27 15:24:25 | 来源: 新京报 |
争 鸣
近些年,很多高校探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学位服,不断引发社会关注。今年,江苏师范大学连续第三年举行研究生汉服毕业典礼,因有教育部的官员应邀出席,所以格外引人注意,也激起了热议。
正方
传统中式学位服合情合理
当下社会广为熟悉的学位服包括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1994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下发《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称这种学位服“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惯例”,将之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同时要求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
可是,引发质疑和诟病的是,这种学位服中国元素很少,西方特色突出,基本上照抄自欧美学位服。
我们在经历了全民绿军装、“灰蚂蚁”的时代后,随着国力恢复,中华文化终于渐进复归,这同时催生了国服复兴,其中,“汉服运动”最为引人注目,传统中式学位服则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按理说,我们面对中国高校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位服时,不再将其当成一个问题。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国,这仍然是一个引发巨大争议的文化问题。
文化是国家精神的一个体现,衣冠具有最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国语》云:“服者,心之文也。”穿着何种服装,就体现何种心境。因衣冠具有民族文化身份识别功能,可促进文化认同,所以唐代孔颖达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兹事体大,故而,古今中外的重大国际外交场合,各国俱高度重视如何着装。
探索中国传统特色学位服和毕业典礼,江苏师大等高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和称赞。在穿越了百年历史文化迷雾之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斩断本国传统,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于国不利,亟需彻底反省、拨乱反正。
杜吹剑(儒学研究者)
反方
汉服“演出”是一种跟风
笔者无缘躬逢其盛,相信参加仪式者,一时间恐怕会惶然不知今夕何夕,到底是置身于“大汉王朝”,还是处在现代大学校园。于是,一场原本普普通通的毕业典礼,竟然成了新闻事件。而且,据说江苏师范大学这种着汉服的毕业典礼已经连续举行三年了。
这其中,被符号化的“汉服”,就使得大家自然地联想到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国学等内涵。
但,不要以为有了所谓的元素、符号,就必然有文化。还说江苏师范大学的汉服毕业典礼吧,服饰在这个新闻中成了唯一的看点,也只能成为一个唯一的看点。因为汉服的服饰,并不意味着就承载了中国文化、传统文化。汉服,只是一种服饰,一种器物,一种工具,当传统那氤氲于身心的温柔敦厚、郁郁乎文的气象、修养,早已在泛滥的物欲中丧失殆尽的时候,仅靠所谓的汉服“出演”,是否就能唤醒久违的传统之魂?笔者并不乐观。
稍微了解一点现代大学历史的人都会知道,现代大学的根基在哪里?陈寅恪在借为王国维撰写碑文之际,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一个现代大学得以自立繁荣,学术得以创新,文化得以传承,人性得以涵养的根本。大学的精神还未树立,就匆匆忙忙又搞起了花样,这其实也是一种跟风,而这种跟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所谓创新的焦虑。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大学的主导者不去思考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只知去跟风,只知去考虑在技巧层面去吸引媒体的聚焦,恐怕不是学校之福,更非教育之本分。
所以,从教育部门官员到大学的领导教授,别把精力花在如何经营汉服“演出”和仪式的恢弘精美上,而应该多踏踏实实地考虑如何在日常教学、科研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义理深深植入这所学校的魂魄。我们不能不说,目前的大学问题多多,弊病丛生。钱学森之问,其实是每个大学都要应对和解决的,而不是靠几次古装的“演出”就回应的。
郭迅(大学教师)
中立
穿不穿汉服,也应有边界
设想如果今天中国所有的大学毕业典礼都采取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形式,确实会让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了一点“中国特色”,至少会让人们对传统增加一份印象,对国学增添一份了解。不过,从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看,我认为弘扬传统并不体现在某些形式(如礼仪)上,而在于两件事:一、现在在高等教育体制中,究竟有多少真正的国学课,究竟有多少非国学专业的人才获得了良好的国学训练;二、现在从事国学的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激活了国学的智慧,让年轻人从中受益?如果从事国学的人不在这些实事上做功夫,只注重一些形式,事实上并不利于国学在千百万普通人心灵深处扎下根,不利于国学的真正复兴。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国学、自认为要在文化传统中安身立命的人,我并不认为“中国特色”的选择应该没有边界。为什么这样说?古代士子们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行为,与他们对礼乐文明的研习和信奉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当人们的外在行为与他们的思想精神一致时,才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相反,如果人们学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而穿的是汉服,理论研究与实际行为并不相同,他们内心也可能会产生反感。今天中国的大学生真正研习古代经典的人太少,而大学专业中跟国学或传统有关的就更少。
我们研习古人可以发现,这些汉礼、汉服、汉乐,一旦缺乏内心的敬意,也就会流为形式,变得压抑人性。如果是国学或传统文化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我会觉得再正常不过,礼仪与专业的一致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某种热情甚至神圣感。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专业与国学无关,他对这些形式上的做法或许会产生反感,如此一来就和初衷南辕北辙了。从真正弘扬国学、发展儒学的角度看,这种行为也许事与愿违。
因此,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重建自己活的灵魂。如果教育改革只在形式上做文章,抓不住问题的要害,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就不是一件幸事。
我认为,江苏师大毕业典礼采取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做法,勇气可嘉,精神可贵。这种做法如果仅限于个别学校无可厚非,但如果全面推广,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我看不出有什么必要。
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