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中关于“烧烤”的记载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06-11 15:18:43 | 来源: 广州日报 |
关于烧烤,《帝王世纪》中就有“纣宫九市,车行肉,马行炙”的记载了,《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提到了獾獾之炙是商汤时著名的肉食。这至少说明,商代就有“炙”的品种出现了。
到春秋战国,不但有了羊炙、牛炙、豕炙、鱼炙,还有了貊炙、腩炙 、炙鸡等,这在《仪礼》、《礼记》和《周礼》中都有记载。《齐民要术》还专门列有“炙法第八十”篇,收录了北魏及其以前的二十多种炙。以后隋代又有了龙须炙,唐代有了驴驼峰炙、灵消炙、蛤蜊炙,宋代有了江鱼炙、獐肉炙、炙鸡鸭、炙骨头,元代有了炙羊腰、炙羊心等。到了明清时期,“炙”逐渐被烧烤的俗语所代替,尽管那时还没有“烤”字。
“炙于火上也”
《礼记》上说:“炙,贯之火上也。”《释名》中也说:“炙,炙也。炙于火上也。”《说文解字》说得更为明白:“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可见古代的“炙”与现代的烧烤完全一样,就是把肉等食品放在火上烧烤。就连调味的方法也与现在完全一样,有的是先将原料腌渍后再上火烤,也有的是在烤的过程中再在原料上涂上调料,还有的就是烤好后蘸着调料吃。穿食物的工具也是木棍、竹签或者铁签等细长之物。
不仅如此,由于“炙”的好吃味美,还由五代的王定保《唐摭言》之文,引出了“脍炙人口”一语。“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这里的“炙”就不是让人大快朵颐的烧烤了,它是指人的文章写得美,像美食一样让人称赞传诵。至于“炙手可热”一语,则是说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此典出自杜甫诗歌《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老夫子看不惯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任命她的哥哥杨国忠为宰相,把朝政大事全交杨国忠处理的裙带关系,更看不惯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既记了杨氏兄妹的丑恶嘴脸,也让“炙”字名扬天下,这也算是古代的“烧烤”进入皇宫的绝笔了。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