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学者:难言突破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办学模式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4-05-06 15:14:45 | 来源: 新华网 |
新华网讯,据搜狐新闻报道,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备受瞩目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终于获得教育部批文,将于今年9月在深圳开学。然而,尽管外界冀盼殷切,但最终得来的只是一家“合作办学”的学校。不仅如此,在合作办学的序列中,排在前面的并非香港中文大学,而是深圳大学,内地主导色彩浓厚。从这个结构看,港中大(深圳)与由北师大及香港浸会大学在珠海合办的联合学院似乎并无本质不同。对于期望港校进驻的“外力”倒逼高教改革的教育界同仁而言,这个结局称不上是意料之外,但依然让人唏嘘。
讲起深圳,很多人会想到朱清时教授刚刚离任的南方科技大学,如果南科大是一次完全以“内力”作出的尝试,那么港中大则可谓一股“外力”。深圳如此“内外夹攻”,当然主要是为了自身产业结构的长远发展,但对于中国的教育界而言,大家的期望是这股“外力”能形成倒逼机制,在竞争加剧之下,最终迫使内地高校进行彻底改革。可惜的是,港中大(深圳)在办学模式上的尝试,最终只是回到北师大与浸会十年前的原点上。
意识到在办学模式上难以突破后,深圳方面调整了部署,但前路仍然崎岖。例如,本来深圳要求港中大(深圳)向深圳生源倾斜,现在宣布暂缓实施。原因很简单,一所高校要长远裨益深圳,必须先竖起招牌,优质生源是关键;如果一开始就得接收深圳的次佳生源,无异于自砸招牌。从过去一两周的新闻来看,港中大(深圳)选择的是提前批,甚至明言“宁缺毋滥”。在该校的一系列宣讲会中,外界听到了“一本线前10%”,录取分数可能“比中山大学还要高”这种宣示。然而,跃上提前批等于与其母体港中大(以及其他香港一线高校)正面对抢生源。是否通过高考报读境外学校,学生与家长考虑因素不外乎四个方面:录取分数、学费水平、学习环境、就业或移民机会。身处内地的港中大(深圳),难以为学生带来境外社会的学习环境或就业、移民机会,如果还要在同一个录取分数段争抢生源,那么应该在学费上妥协。然而,港中大(深圳)要按香港的标准收学费,每年9.5万元人民币。试问能考得上提前批又交得起这个学费的学生,为何要放弃港境之内的学校,而到罗湖桥以北上学?对于留在内地读书的学生,如果在广东考得上中山大学,每年只交5000元学费,又为何要去读一个要收9.5万元一年的新学校?当然,中国有很多富裕的家长,他们愿意为子女教育大撒金钱,在所不惜;中国的“95后”,想法也可能未必与上一代人一样,不过,不要忘记,在过去十年的民办高校扩张过程中,学生与家长都长了不少见识,账是算得越来越精明。
在这种格局之下,身为越淮之橘的港中大(深圳)前景无法不让人担忧。作为一座没有211或985高校的一线城市,深圳似乎有丰厚的财政实力和决心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突破打持久战;但作为借出品牌的港方,则有着不少暗涌。外界可以看到的是,北上的决定一直得不到中文大学学生会与校友旧生的支持,而暂时只让经管类专业北上的决定,尽显经营上的谨小慎微,却又似乎与作为IT龙头的深圳的需求有不少距离。如果中短期内发展形势不佳,港方下一步如何走让人揪心。
回望深圳从筹办南科大到现在推出港中大(深圳)的整个过程,当中所有的障碍与险阻,都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与重点。这种深圳式的高教改革进路,无论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最后都显得如此困难重重,根源恐怕还是其由下而上的属性所决定。在现有利益格局盘根错节的当下,继续以此进路来尝试,恐怕都避免不了进退维谷的结局。如此一来,在港中大(深圳)之后,还有多少“外力”愿意再来闯关,不容乐观亦暂未可知。但是,已经知道的是,中国现在每年有几十万富裕家庭让子女弃考留学,直接用脚投票了。(作者系广州学者)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