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端午习俗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4-05-21 10:38:13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毒气。
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石战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众人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石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一番。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北两种。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因为制作方式有别,所以南北两地的粽子也风味各异。北部的粽子有浓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则带有淡淡的竹叶清春,各特色。料的内容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葱头、栗子、蚝干等,随个人喜好增添。
客家人包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特别是用来祭祀的。客家人过端午须准备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万善爷,一付拜附近的大庙。而碱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则分米粽及粄(粿)粽两种,纯粹用来解馋。
【插榕青】
端午节里,大陆很多地区家庭要悬菖蒲挂艾叶以驱邪辟凶,而在台湾,大都插榕青。榕青就是榕树的枝条,这与其他地方端午节为什么没有保持一致?
原来,台湾沿海地区过去风沙肆虐,植物很难成长,难以寻觅到菖蒲、艾叶。倒是耐旱、生命力顽强的榕树长得很潇洒。于是,端午节辟邪驱凶,消灾禳祸的神圣任务就落到榕树身上了。每到端午节,台湾人习惯采撷榕青簪插在云鬓上,以示吉祥。节日期间,哪个家庭有人欠安,需要安静调治,就在自家大门的门环挂上两束箍着红布条或红纸条的榕青,这是“谢绝入内”的警示语。
现在,很多台湾同胞也把植榕作为表达爱国思乡的心迹。在福建东山岛坑北村,有株古榕就是清代同治年间,迁居台北田中央村的宗亲王马体回乡寻根谒祖时,跨海越峡带来种植的。数百年来,坑北村民们一直亲昵地称之“台湾榕”。每逢端午节,乡亲们在采摘榕青的同时,他们自发地为“台湾榕”培上一铲土,烧上一炷香,祈祷海峡两岸亲人早日团聚,祖国早日统一。
【“立鸡蛋”比赛】
台湾端午节最有趣的活动是“立鸡蛋”比赛。那就是在端午节正午12点正,谁能很快将一只鸡蛋立起来,谁就会有好运。据报道,在去年基隆举办的一次“立鸡蛋”比赛中,参加比赛的千名市民有602人获得好运。
【木屐竞走】
位于大肚山丘陵南端东麓的台中市犁头店位属穿山甲穴,穿山甲体外覆有瓦状鳞片,长相虽怪异,却因身上的鳞状似龙纹,因而被视为灵兽。每年春临之后,居民为了要叫醒冬眠中的穿山甲,必须择一日,用巨大的声响来惊醒,以期醒来能带动这地区一年的蓬勃发展,早期人们吵醒穿山甲的方式,是大伙穿着木屐,来回重踏地上,一时之间发出巨大的噼啪声响,仿佛真能震醒穿山甲一般。
太平洋战争之后,社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形态转为工商业挂帅,人们不再有传统社会的农闲时期,且每年都要择不同的一日,造成许多人的不便,犁头店街的木屐活动,经地方人士商议后,一致同意改在端午节举行,同时改以竞赛的形式举行。为了使活动更具趣味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木屐也改用一块长木板,上设四个鞋环,把两块长木板并在一起,便成了一双“连环木屐”。长木屐上既设四个鞋环,比赛当然以四个人为一组,成员都是临时找的,四组成员都找好后大家其立在起跑线,待裁判员一声令下,每组人员分别喊起“一、二;一、二”的口号,以整齐的步伐像蜈蚣竞走的方式走到终点。这种长木屐竞走,完全在考验队员的默契和团队精神,比赛“一、二;一、二”的口令喊得震天价响,加上长木屐“噼、啪”的声响,把整个活动带进最高潮,而每个在场的人,情绪都高亢起来,不是大声地吆喝着口令,便是拼命为比赛的亲人加油。偶尔也会有人走错了步伐,摔得四角朝天,甚至使得全组“进退不得”,每每若来满场的笑声,为这项简单的活动增添无限的趣味。
【斗蟋蟀】
每年端午节前后的一两个星期,台南县永康市的丰荣里社区,都会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斗蟋蟀大赛,这项活动不仅是端午节最特殊的一项竞赛,也把台南地区盛行的斗蟋蟀活动,做了最具体的标示。
斗蟋蟀的主角当然是蟋蟀,蟋蟀又称为“蛐蛐儿”或“黑龙”,福佬人俗称作“肚白仔”、“土猴”。
台南县市流行斗蟋蟀的“擂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用一竹筒,锯去一头,再削去小部分,使之成为一头呈洞状的凹槽,另一种仔则用透明塑料制成一小小战场。比赛时,先把一只蟋蟀摆入凹槽中,占领欲强的蟋蟀立刻把这凹槽视为自己的天地,然后在把第二只蟋蟀放进去,占领者跟入侵者只要一照面,便立刻对咬厮杀起来,直至一方被逐出或阵亡为止。
尽管是“一槽不容二蟀”,不过用竹或塑料制成的洞穴,跟地底土中的老槽毕竟不同,有些蟋蟀看看环境不对,干脆掉头就走,连斗也不斗一下,为了避免这种扫兴的局面出现,在斗蟋蟀之前,,主人们都会设法把蟋蟀搞得头昏脑胀,以至根本不分场地,只要一见到同类,就不容分说的咬斗起来。要把蟋蟀弄得头昏昏脑钝钝,有两种方式,一是让蟋蟀在两只手的手掌心里拼命爬,爬到精疲力竭为止,这种方法叫“溜蟋蟀”,不过,要把一只精力充沛的蟋蟀弄昏,前后得花上十几分钟。第二个方法是“震蟋蟀”,把蟋蟀放在一只手上,用另一只手拍打那只手,蟋蟀乃随着抖动震了起来,只要反复数次,原本急着想逃出人们手掌心的蟋蟀,甚至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呢!
被搞得昏头昏脑的蟋蟀们,一被放入比赛的“擂台”,自然立刻张牙舞爪,狠命拼斗起来,至于分胜负的方法,则以某一只被逐出凹槽三次以上,或被咬得受伤或阵亡为止。一般说来,两蟀相争,往往只要一、两分钟,至多也不会超过三、五分钟便可分出胜负。只有一年寿命的蟋蟀每年入秋之后交配,并把卵埋在土里后便死亡,待冬深之后,卵自然孵成幼虫,到农历四、五月间,正是一生中最强壮的季节,乡村田野四处都可看到踪迹,于是端午节前后自然成了人们斗蟋蟀最佳的时节!
新闻推荐
- 两岸青年论坛在香港举办 聚焦人工智能发展2025-01-09
- “浙”里江山登高迎新年,两岸携手逐梦新征程2025-01-09
- 融·合|“回家”的运动 让两岸青年的心贴得更近2025-01-09
- 诵《乡愁》、齐跳舞 两岸青年同书中国“福”2025-01-09
- “西安艺术之匙·历史之门”台湾大学生研学活动在西安举办2025-01-09
- 2025年第二十三届“两马同春闹元宵”灯会完成全部布展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