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与公众亲密对话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4-05-20 16:57:37 | 来源: 人民日报 |
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资料图
如何让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倚靠文化优势来提升软实力、提升国民素质?肩负传承文明薪火重任的博物馆,责无旁贷。
5月18日,这个曾被民间当成“我要发”的聚财“吉日”,其实是颇具文化含金量的“国际博物馆日”。
这一节日设立于1977年。近年来,在我国也日益受到重视。今年节日来临之际,许多地方的博物馆齐齐免费开门纳客,年轻人也好奇地在网上寻找探馆攻略,将之作为周末约会的风雅去处;父母们牵着孩子的小手,安静地走进历史,希冀下一代能探骊得珠,传承文化薪火。
国家动物博物馆内的野生动物标本 资料图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经历过跌宕起伏。
7年前,湖北博物馆率先免费开放,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各地博物馆纷纷高挂免费牌。免费之初,也经历过难以避免的张皇忙乱、人流如堵,甚至不少人只为了到博物馆煲煲空调、歇歇脚,导致观展环境嘈杂,管理成本倍增。
我们始终难忘上海世博会惊人的排队长龙。排七八个小时队,只为参观一个展览——这种热情举世震惊。这个场景也成为一种警示:在物质渐渐富足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水涨船高,国人精神层面的如饥似渴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相对贫乏,形成反差。
兵马俑博物馆 资料图
有位英国学者说,博物馆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中国改革成果之卓著令世界瞩目,如何让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倚靠文化优势来提升软实力、提升国民素质?肩负传承文明薪火重任的博物馆,责无旁贷。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旧时阳春白雪的“象牙塔”,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
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博物馆和观展者都在渐次成熟。越来越丰富且分众化的博物馆资源,让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人群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他们走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怀揣敬畏之心,向大师致礼,对文化鞠躬。博物馆更深层地进入国民日常生活,此其时也。衣食足而知礼仪,当经济发展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品的公益性供给,已得到决策层高度重视;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文物收藏的热情,也正喷薄欲出。
大连现代博物馆 资料图
显然,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并不是只有“免费开放”这一招。甚至可以说,如果文化部门只着眼于“免费”,未免不够。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点出了博物馆发展的关键,在“藏品”,在“沟通”。连日来,南京博物院首次向公众打开神秘的文物库房,让公众了解文物保管、保养知识;安徽、吉林等地的博物馆则向聋哑弱视观众和其他残疾人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故宫博物院更是开设专题讲座,讲述“故宫里的文物医院”,还与国家大剧院联袂举办古典音乐鉴赏,不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正是在这些多维度的沟通中,各种馆藏呈现出较以往更丰富的价值,开启了观众新的思考、新的想象。
现在,各地政府纷纷重视文化建设,一些地方的博物馆建得美轮美奂,气宇非凡。但也不乏轰轰烈烈“建”、热热闹闹“开”、冷冷清清“守”,甚至无声无息“关”的情况。关键在于,是把博物馆当成政绩工程,还是志在长远甚至默默无闻的文化积累工作?是只重硬件,还是志在艰苦有心的藏品收集?是求得公共经费、靠门票免费揽客了事,还是殚精竭虑精心布展、使之更具亲和力和现实感?是单单作为给领导视察看上一眼的面子工程,还是面向青少年的第二课堂,甚至干脆将历史课搬到博物馆来上?
武汉博物馆 资料图
总之,让藏品多起来、活起来,让丰富的历史给今天的人们“说话”,说得入耳入心入脑,这是今天国际博物馆日的郑重发问……(李泓冰)
上海博物馆面具展 资料图
辽阳博物馆 资料图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