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裔中国籍翻译家沙博理离世 曾参加开国大典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10-23 16:26:31 | 来源: 北京日报 |
图为沙博理与夫人凤子的新婚照片。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我从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国味儿,但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园,我的家庭。中国社会有一种从容舒适的温暖和亲切感,我希望永远不要改变。
——沙博理
著名美裔中国籍翻译家、作家、中国外文局和人民画报社老专家、中国对外传播领域的杰出代表沙博理(Sidney Shapiro),于2014年10月18日8时30分在北京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8岁。沙博理也是年龄最大、任期最长的外裔全国政协委员。随着他的离去,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由此终结。
据悉,沙博理的遗体送别仪式将于10月24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译著达一千万字
沙博理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声音和促进中外文化交往,其译著总字数约一千万字。沙博理曾如此写道:“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
沙博理从未想到,他当了一辈子的翻译。新中国成立后,沙博理成为对外文化联络局一名英文翻译,1951年10月,他与叶君健、杨宪益、戴乃迭共同创办了英文版《中国文学》,并从事译审工作。
作为新中国文学向西方传播的前驱使者,他相继翻译了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反映“红色中国”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著名作家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蚕》,以及《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创业史》《月芽》《孙犁小说选》等作品。有关专家评价道,他所翻译的书籍和大量中短篇作品,成为英语读者了解中国,尤其是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窗口。
1967年开始,沙博理耗费巨大精力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成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信、达、雅”兼备的绝妙译作,备受国内外赞誉。曾有评论称,读沙版的《水浒传》,犹如品尝景阳冈上的“透瓶香”,一开酒坛便芳香绕梁,经久不散。
多年来,沙博理除了倾全力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外,还陆续撰写了自传体著作《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和《我的中国》,以及研究中国问题的著述《四川的经济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国古代犹太人——中国学者研究文集点评》《马海德传》等书,先后在中国、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出版,引起很大反响。
上图为沙博理出席全国政协会议。
一生热爱中国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我从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国味儿,但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是我的国家。”沙博理曾面对来访的朋友说。
多年来,老舍之子舒乙断不了会去沙博理在南官房胡同的那个四合院,“他喜欢住四合院,对那个小院子依依不舍,单位给他找楼房住,他也不干。他说,在小院可以种花、种树。”而这个高鼻子的外国人和周围居民也混得很熟,大家都认得他。
“沙博理帮老舍先生打赢过一场官司。”舒乙回忆说,老舍先生和沙博理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结下了缘分。老舍先生的《离婚》当年要在美国出版,但他认为当地出版商没有尊重其版权,决定打官司。美国方面于是要求老舍先生从南京政府开证明,而这个证明就是沙博理帮忙公证的。老舍先生这场笔墨官司最终打赢了。
沙博理的妻子凤子在1996年时永远地离开了他。舒乙说,1948年,沙博理与著名演员和进步作家凤子结为夫妇,并于1949年10月1日,和凤子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他常说自己是中国女婿,并说这是他一生的荣耀,也是最大的骄傲。”
对此,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退休导演凌嘉陵回忆说,凤子在中国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她对沙博理的帮助很大,“对沙伯伯来说,《水浒传》看起来很难,凤子阿姨就会给他一点点解释。”而这一切对沙博理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提供了保证。
沙博理对中国文化的痴迷,至今令凌嘉陵难忘。“他很早就开始练太极拳了,我记得在他女儿还很小的时候,他就天天练,一生从未间断过。”凌嘉陵还介绍说,沙博理喜欢吃中国菜,“他尤其喜欢中国的饼,习惯在中间夹点肉、西红柿、菜叶子,做成中式三明治吃。”
没有了凤子,也没有想过要回到美国去吗?沙博理曾经笑着对朋友说:“没有。我现在住在这里,我和凤子一起呆过几十年的小屋里,时常能看到她的照片,想起我们以前的生活,与凤子相对、相守,也是一种满足。”
今年8月获特殊贡献奖
在中国生活了一辈子,沙博理获得的各种奖项名目繁多,他十分珍视这些荣誉。
今年8月,第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沙博理因身体原因并未出席。但在视频里,他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觉得自己能为世界和平出了点力很荣幸,这辈子做了一些翻译工作,很愿意,也很高兴。
2010年,沙博理获得由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沙博理没有到现场领奖。颁奖仪式结束后,外文局有关同志将奖牌送到沙博理的家中,为他颁奖并祝贺。当时也在现场的人民日报记者张贺回忆说,沙老静静地听着贺词,然后说:“不要谈我的什么成绩,我只做了一点事儿,党和国家领导给了我很多鼓励,中外朋友给了我很多帮助,我要感谢他们。”张贺提到,沙老当时头脑很清楚,说着一口普通话。
凌嘉陵还特别提到,即便人到暮年,沙博理还是闲不住,不是看书,就是写点儿东西,“他对世界大事特别关心”。而沙博理的友人则在回忆文章中讲到了他的幽默,还有他对生活的热情。很多时候,沙博理喜欢颇有兴致地向客人展示各种“宝贝”,有时是个罗盘,有时会是一个衣柜。他会打开衣柜门,里面摆满的竟是各种图书,原来,衣柜已被他改造成了书柜,而这显然是一件让他颇为得意的创举。
但是去年底,当人民日报另一位年轻记者张健到沙博理家中采访的时候,发现老人家身体已经不太好了,话也很少了。
人物小传
1915年12月23日,沙博理出生于美国纽约,193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法律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服役,成为一名高射炮士兵。退伍后,先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学习中文。
1947年4月,沙博理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上海接触了进步的中外人士,由同情转而投身于中国革命。他曾利用自己律师的身份,掩护革命青年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帮助进步学生编辑主张土地改革的英文杂志;曾将律师事务所作为会址,与解放区代表商议,如何通过国民党的封锁将药品送到解放区。他还把作律师的收入,支持中国同志创办进步刊物《人世间》。
1947年,沙博理与凤子相遇,从此一生没有分离。
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