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出访欧洲三国收获了什么?
编辑: 陈豪 | 时间: 2014-10-21 10:20:30 | 来源: 中国政府网 |
原标题:李克强出访欧洲三国收获了什么?
李克强总理结束欧洲出访回国后的第二天,出访的成果之一也迅速“回”到国内:19日,欧盟有关方面宣布,取消对华无线电通信产品实施的“双反调查”。这意味着中欧无线电通信产品的贸易争端,在总理持续不断的斡旋下,正式划上了句号。
去年5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出访德国期间,用大量时间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磋商欧盟对中国光伏等产品实施的“双反”调查,从而直接推动了光伏贸易争端的顺利解决。而在此次出访期间,李克强对记者表示,中德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已经达成了“解决共识”。一周过后,中国有关行业就等来了调查取消的好消息。
两次贸易争端的平息,恰似一个缩影,折射出中国总理“务实外交”的精妙内涵。当李克强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马不停蹄奔忙时,这些看似与百姓并不相干的外交往来,却在不同层面改变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也实实在在惠及着国内民众的生活。
“经济外交”+“民生外交”
梳理李克强总理为期9天的出访行程,一系列硕果令人印象深刻。
在德国,中德双方签署了50项左右的商业和政府间协议,发表了包括200多项具体合作倡议、项目和举措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在俄罗斯,39项重要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持续了近半小时,本币互换协议、高铁合作得到全面推进;在意大利,两国签署的10余项协议,涉及双向投资和技术、生态、金融合作等领域,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不止此访,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的历次出访,被媒体普遍形容为“务实外交”。但当国内公众更多把目光聚焦于总理出访签署的“大单”时,许多人似乎忽视了,这些看似“高大上”的项目合作,其实与国内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德双方在对等基础上缩短签证时间,不仅为商务人员申请签证提供了便利,也意味着一场“说走就走的德国行”不再遥远;中欧经贸升级、拓展中欧贸易走廊,意味着更多、更便宜的欧洲商品有望早日进入中国民众的购物篮;而中德双方在创新领域的合作升级,更会带动国内相关领域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会直接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就业增加和民生改善。
一家媒体评论称:“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收获的诸多成果,不仅增进了中欧的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互动,亦直接惠及了你我的日常生活。”
事实上,从出访泰国的“高铁换大米”,到访问中东欧的“高铁换牛羊肉”,“外交服务民生”始终是李克强一以贯之的理念。总理本人对此亦有总结。他在一次谈话中说,领导人出访不是去国外“撒钱”,而是磋商合作、解决问题,实现彼此互利共赢,要真正体现“外交为民”。
“器物之交”+“机制之交”
虽然一直以来,李克强总理以“务实外交”为人称道,但在此次出访欧洲三国期间,他反复强调,国与国之交,绝不仅仅是“买卖关系”。
在德国,他用英文阐述说,“中德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是共赢关系,是创新伙伴”;在意大利,他再次强调,中意合作“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商品买卖关系,体现了双方合作的高质量与高水平”。
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阶段,李克强把“创新”作为此次出访欧洲三国的主题。他在俄罗斯出席“开放式创新”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在意大利出席中意创新周大会,而中德两国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主题就是“共塑创新”。
在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发表的演讲中,李克强强调,要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创新,墨守成规不行,单打独斗也不行,需要开放、合作与分享,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实现知识的倍增、价值的倍增。
他说:“开放式创新,不仅包括技术领域的创新合作,也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互鉴。”
演讲前一天,有媒体针对《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提出的“工业4.0”合作评论称,纲要明确了合作的“边界”与“规矩”,这意味着双方的合作从“器物之交”上升到了“机制之交”。
另一个与此呼应的细节是,此前举行的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李克强专门把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一个“鲁班锁”赠予默克尔,寓意“德国技术”与“中国制造”的深度融合。他说,中德两国要通过“互学互鉴”,用智慧拆解难题,开启未来。
“经贸合作”+“文明交流”
紧凑密集的出访行程中,李克强总理广泛接触的,不仅有各国政要,也包括不少异国的普通民众。
在德国,李克强在默克尔的陪同下一起“逛”超市,与围拢过来的当地民众合影、握手;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他与意大利总理伦奇一起出席中意创新周,为中意创新设计合作的参与者加油打气;而在会见中意企业家代表时,李克强鼓励两国企业家“争当现代的马可·波罗”,推动两国务实合作。
如同700年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缔造了中欧最早的文化桥梁一样,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不仅寻求官方的经济贸易合作,也在拓展民间的文化、文明交流。
在亚欧首脑会议第一次全会的引导性发言中,李克强着重强调了中欧文明包容互鉴的重要意义。他说:“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曾得益于东方古代智慧的滋养,亚洲的现代化进程更离不开向欧洲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成果的学习。‘东风西渐’、‘西风东渐’各领风骚,促进了亚欧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而在中欧汉堡峰会的演讲中,中国总理给欧洲听众讲了一个小故事:德国莱法州有一位食品加工师称呼自己是“一个85%的中国人”。他30多年来往返中德250多次,不仅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带到中国,还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资助失学儿童。
李克强说:“这是中德、中欧友好的一个生动写照,也是一种‘全息’缩影。”
事实上,总理的“魅力外交”,本身就构成当地民众认知中国的一扇窗口。柏林书报店的店员沙尔夫觉得电视上看到的李克强“很亲切”;俄罗斯小贩伊格尔认为李总理口才很好、很睿智;而在意大利翻译撒巴蒂诺的印象中,李克强总理很坦诚,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并多次在演讲中强调中国改革的决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收获经贸“大单”、推进创新合作之余,李克强此访欧洲三国,收获的“大单”以外的无形成果,也将会随着时间推移日益显现。(肖楠)
新闻推荐
- 多维度数据见证变化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内生动力2025-01-10
- 灾难无情,同胞有爱!这一刻,14亿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相连2025-01-10
- 沈阳市举办在沈台港澳同胞迎新春联谊活动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审审结涉外、涉港澳侨案件3419件 办结涉台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陆市场红利助力首家两岸合资寿险公司20年来业绩斐然2025-01-10
- “蛇”来运转·杭台两岸年货节盛大启幕2025-01-10